我們的信念 

自2009年成立以來,公益平台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致力提升花東偏遠地區的教育,提供在地青年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方向。

我們相信教育是探索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

透過實驗教育,我們培力年青人,並重新詮釋教育的核心

在均一實驗高中,我們引進創新的教學法,透過跨領域學習、國際化課程,融合華德福人本教育來啟發學生,同時提供獎助學金給具有學習潛力的優秀原住民孩子,讓他們假以時日能有足夠的力量與視野改變自己與家鄉的未來。在技職教育方面,我們引進業界師資讓學校課程跟上產業最新發展,並結合花東特色人才需求,陪伴孩子走就業前的最後一哩路。

我們相信老師是改變教育的關鍵

老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與學生一同學習、研究的整合者

我們成立均一教育學苑(Junyi Centr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CTL),這是讓在職老師重新學習的中心。我們協助老師從「教學者」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facilitator)」、支持教育改革、分享世界上各種創新教學。均一教育學苑課程涵蓋華德福教育、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教育、創新教學、藝術與人文,以及品格教育等五個領域。在這個知識平台上,我們鼓勵創新、以學生為中心、促進交流,讓老師具有寬廣教育視野和敏銳的反應能力。

我們相信年輕人應增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可用的人才

透過主題營隊,創造偏鄉學子與大專青年多元的學習氛圍

每年暑假,我們邀請花東偏遠地區國中小及高中學生參加動畫、工業設計、合唱音樂和英語生活等主題營隊,一方面激發花東偏鄉學子的學習動機、發掘個人潛能、建立生活基本技能並拓展視野、培養勇氣與想像力。我們同時提供扎實的志工培訓,培養大專青年實作能力,讓這群對花東教育懷抱熱情、對在地議題有使命、有活力的未來領袖持續關注並改造偏鄉教育。

緣起:從蘇花高到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 嚴長壽( 蘇花高 )

2007年4月,興建蘇花高的議題,進入政策決定的關鍵時刻。長期關心花東發展的我一向主張,要發展花東,最迫切的是如何能讓花東有一個永續發展的全面規劃,而不應只是巨大的開發或建設。特別是「蘇花高」,如果依照當時的工程規劃興建,對生態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我邀請了一些也相當關心這個議題的文化界、企業界的朋友,如雲門舞集林懷民、導演侯孝賢、原住民歌手胡德夫、作家黃春明、孟東籬,資深媒體人徐璐及企業家柯文昌、童子賢,及在地代表廖惠慶、蔡中岳、李美儀、鄭明崗等人,一起召開了一個記者會,大聲呼籲政府要以花東的永續發展為考量,對於蘇花高的興建,更是要審慎評估。事後,參與這個記者會的企業界朋友和我都有個共識,應該以正面行動取代消極呼籲,應該投入心力去讓更多人認識、體驗花東,進而能以永續發展角度來發展花東。

自那時開始,我就開始不斷地邀請各領域中有影響力的朋友們到花東,帶著他們深度體驗花東之美。

( 莫拉克風災中的嘉蘭村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襲台,除了中南部嚴重受創。在台東,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及舞蹈家布拉瑞揚的故鄉──金峰鄉的嘉蘭村也被沖走了52戶房子。我在災後到了嘉蘭村現場,和嘉蘭村的村民、議員、部落頭目、受災戶多位代表、胡德夫等人見面,並針對中繼屋、災區重建、產業重建等重大議題,交換了許多意見。會後,我將這些意見整理成一份建言,提供給各相關單位做參考,希望大家能以更具高度的思維,來處理災區的重建。
參與嘉蘭村重建的經驗,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台東的一些產業和文化問題。此外,在八八風災中,由於我本身也是數個基金會的董事,我發現了各企業在重大的風災水災中均慨然捐出巨款,愛心不落人後。但通常是錢捐出去了,卻不知它的用途為何。同時,也很少有企業會在捐款前,先去了解,除了救災救急,是否有更具永續發展的災區重建計劃,能讓這些捐款發揮更大的效益和價值。這些經驗,都讓我開始思考,應該在花東成立一個基金會,以平台的方式,整合更多企業及民間的資源,讓這些資源能做更有效的運用與發輝。

(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2009年12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陶傳正先生、柯文昌先生、周永裕先生,和我共同發起成立了「財團法人公益平台基金會」,並得到企業界友人:施振榮先生、洪敏弘先生、蘇一仲先生、辜懷如女士、莊永順先生、趙天星先生,及文化界友人:林澄枝女士、龍應台女士、詹宏志先生、朱宗慶先生、鄭漢文先生、徐璐女士、蘇國垚先生的共襄盛舉。
2009年12月28日,「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正式成立。我們對花東的以「正面」取代「消極」的承諾,也就此進入行動的階段。

五年的摸索與成就

2010至2014年間公益平台一直以探路者自許,在每一位董事與天使們的支持後盾下持續往前探索。隨著時間及大環境的轉變,基金會前進的方向與步伐也不斷進行調整。

第一階段莫拉克颱風時期,我們將基金會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放在拯救產業,在快速做好必要包裝的同時,也顧及保護台灣最後一片肺葉的永續生機、讓在地人自己站起來、讓他們找到自我肯定價值的使命與目標。我們從產業輔導、民宿培訓做起,接著點亮在地的潛力據點,如:棉麻屋、比西里岸部落、鸞山森林博物館、巴歌浪船屋,我們舉辦暑假營隊讓花東青少年的天賦得以被啟發、被看見。

在最初幾年,我們促成香港包機直航花東,成功引進香港知識分子與媒體,帶進許多懂得珍惜花東價值的慢遊旅客,使花東得到相當高的能見度;相較於2010年面臨被邊緣化、人口流失比率長久高達25%的台東,2015年台東人口數已轉為正成長,觀光客人數也比5年前多了200萬人。台東,已經從一個原本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搖身成為一個倍受矚目的熱門觀光勝地!

自2010年6月松山機場開放直航上海之後,大量陸客驟然湧進,使得花東又面臨另一波快速開發的危機。也因此,基金會與時間賽跑的步伐始終不敢稍怠!
教育,才是探索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
在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育,才是探索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由於城鄉差距導致偏鄉教育資源被大量掠奪,讓偏鄉難以翻身,而當線上學習已成為全球顯學,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正是翻轉偏鄉教育的契機,於是基金會開始全面走向教育,從短期培育走向長期伴護。在縱軸面,我們從2012年接手「均一中小學」(現名為: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為台灣培育出新希望幼苗而向下扎根,在橫軸面,我們將真正的花東特色挹注到技職教學中,陪伴孩子們走就業前的最後一哩路,協助偏鄉從另一個制高點看台灣教育的未來,並另闢捷徑。

從偏鄉走向支持全國教育改革的行政平台

2013年,當我們的好夥伴誠致教育基金會成立「均一教育平台」之後,在雙方的合作相輔下,公益平台耕耘的觸角與面向也更加寬廣,從舉辦社會創業家成長營、翻轉教學工作坊、中小型NPO會計實務手冊、教育共學群等,由單純地扎根花東,擴展至協助全台偏鄉課輔與教育現場,進行全面的翻轉教育改革!

偏鄉教育的翻轉工程,是一項耗時耗錢又耗費人力的工程,這是我們以前不太敢去做的一個夢想。但在台灣已無產業政策的情況下,教育若再不改革,恐將讓台灣坐失先機,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形成更加嚴峻的考驗。接下來的三、五年將是我們改變台灣偏鄉教育的關鍵時刻。如果成功了,也是我們進一步向華人社會(包括中國偏鄉)發揮影響力的時候!

2016年在偏鄉的教育實驗,均一實驗高中已從華德福教育的基礎逐步提升。為了打破傳統的填鴨學習,均一高中部把真實的生活體驗,視為年輕人在成熟階段中最重要的學習元素,許多思辨表達和深度探索都在逐步落實,希望讓孩子瞭解世界的趨勢,更真實地準備未來。

在全國教育改革方面,我們結合許多夥伴一同探路。如: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動「Hour of Code」(一小時玩程式),扮演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張輝誠老師最穩固的行政幕後團隊,進行全國性的學思達教育推廣,支持教育界領導人前往美國參加KIPP(Knowlege is Power Program)年會,促發社會改革的新動力…。
在培養具世界觀的台灣原住民人才部份,「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培訓計畫」(Asian Executive Management Program)已有四位台灣年輕人完成培訓;我們也擴大計畫促成夏威夷文化永續考察之旅,讓部落及偏鄉政策主導者前往學習、彼此建立起對話空間,期能藉此為台灣原住民族群培養新一代的領導人才。

面對全球化,一個無國界的競爭已然形成,台灣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公益平台希望能善用我們所具備的優勢,面對可能的缺點,為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年輕人找到永續經營的未來。

藝術推廣

長期升學主義之下,台灣美學教育非常不足,然而,我們相信藝術可以療癒人心,必須變成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而不只是少數人表演的舞台。

在均一國際實驗學校,多元的藝術課程和活動讓師生有許多嘗試創作和欣賞藝術的機會,包括在地音樂人胡德夫和布拉瑞揚舞團數度到校內演出,甚至結合課程與營隊。公益平台也支持布拉瑞揚舞團到部落巡演,以及台東回響樂團到各學校分享音樂,培養愛樂的種子。

我們一方面從敎育上進行藝術扎根,另一方面以行政專業協助推廣Taiwan Connection (TC)室內樂團和抽象藝術家江賢二的創作

TC由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擔任音樂總監,它是嚴董事長十多年來始終關懷、信賴,也是讓台灣走向人文素養很重要的一個夥伴。2017年公益平台號召成立「TC樂友」,邀請愛樂的企業家穩定支持TC音樂節以及TC校園音樂講堂,後者讓音樂家擔負起傳播音樂的使命,把古典音樂帶入偏鄕學校。

藝術家江賢二旅居紐約、巴黎三十年,2008年移居台東金樽。2020年臺北巿立美術館主辦的「江賢二回顧展」,公益平台首度正式投入江老師的藝術推廣;回顧展後除了跨界合作的協助,並與臺東美術館展開2022江賢二個展的籌備。於此同時,江老師位於金樽的工作室進入動土階段,公益平台扮演幕後行政的角色,預計2023年年底「江賢二藝術園區」建造完成。

花東擁有豐沛的藝術能量及原住民文化,我們期望打造「江賢二藝術園區」成為國際藝術地標,連同原本在地的藝術繁星,花東成為兼具國際高度和東海岸特色的藝術新聚落,將指日可待。

面對全球化,一個無國界的競爭已然形成,台灣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公益平台希望能善用我們所具備的優勢,面對可能的缺點,懷抱「創造國際化與永續的花東文明生活」的遠景,為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年輕人找到永續經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