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TMUEbook-hpp2
P. 37

TMU Alumni

    吳明修 (Frank M. H. WU)                   訪問吳明修建築師

     1934.10.26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為了深化北醫學子對於校園的認同
     台灣省台東縣                                感,並對現有建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2012 年 12 月 24 日
                                           傍晚,由通識教育中心陳瑞玲老師與總務處事務組陳啟裕組
       1961-1966 私立台北醫學院工務組主任              長,夜訪創校初期校園整體規劃重要推手的吳明修建築師,
       1968-1969 華泰、張德霖建築師事務所主任建築師         請他談談北醫這些老建築的歷史與當時校園規劃的理念。
       1969-1972 日本 KMG ( 郭茂林 ) 建築事務所駐台代表
       1991-1993 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專任教授             吳明修建築師在台灣建築界享有盛名,當時他來到北
       1993-1999 台北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醫時,剛由成大建築系畢業不久,滿懷著留學日本的憧憬,
       1972 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在當時徐千田院長的力邀下,擔任北醫工務主任,時年才
       1988 吳建築計劃學研究所創辦人                   二十七歲。

9                                                創校時所在地的吳興街,並非如今 101 腳底下、信義
                                           計畫區的繁華景象,而是田園青青的鄉村風景,搭配上眷村
                                           羅列與聳立的四四兵工廠,以及無遮掩的拇指山峰美景。但
                                           也因所處低窪,所以土地十分泥濘,並且經常性的發生水
                                           災,逢雨必淹。

                                                 這樣的環境就是吳建築師剛來到北醫時的光景,面對
                                           「誠樸」的校訓,開始有計畫地營造校園整體空間架構。首
                                           先是透過填土工程整治水患,並配合市政府進行吳興街的排
                                           水系統設置,以解決土地泥濘的問題。吳建築師規劃以吳興
                                           街校門進入百米大道,為北醫發展之軸線,軸線之末端為教
                                           學大樓之廣場及川堂,實驗與形態學大樓則座落於合院型配
                                           置之北側。

                                           粗獷主義三建築

                                                 迄今仍然屹立的形態學、教學、實驗三棟大樓,就是
                                           在吳建築師的巧手之下完工的。

                                                 形態學大樓(當時稱為解剖大樓)原為一塊水池地,
                                           1959 年 11 月 間, 經 填 土 作 業, 在 1960 年 開 工, 完 成 於
                                           1963 年,佔地 300 建坪,總建坪為 600 坪之兩層鋼筋水泥
                                           大樓。採「室在內、廊在外」的概念,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
                                           平頂式建築,以四面迴廊,自然採光,線條簡單,以及材料
                                           「樸實」為設計構想,用當年最易取得之建材,包括上好的
                                           檜木,砂石,水泥,鋼筋及紅磚構成。周圍以挑廊環繞,結
                                           構之清水混凝土柱樑使用凸出樑與二長條式欄杆,另以較光
                                           滑平整的材料與粉刷之類細緻手法處理窗與構造大樣,欄
                                           杆、簷口、窗台、平頂、窗台等部位。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