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TMUEbook-hpp2
P. 38

教學大樓(當時稱為教室中心大樓)於 1963 年 5 月       1.「北醫:人與建築」特展
開工,12 月完工。佔地 439 坪,總建坪為 1321 坪。內部         2. 形態學大樓興建完工時,四周猶有水塘環繞,同學
規劃共有階梯教室十四大間,課桌椅支架全為鑄鐵製成,
桌面亦為檜木板面,砌磚均採德國造磚機高壓成模,建材                     們常需涉水上課
品質均屬上選,校方當年之用心實令人感佩。考慮夏季冬                 3. 教學大樓整體強調欄杆水平面帶狀的連續感,且於
季風向及日照方向,在教學大樓正面設計出清水模板的垂
直條狀的遮陽棚及大雨庇的構件,簡潔線條及清水模板的                     欄杆面板上設置方形落水口
原始粗曠材料構造,降低教學大樓的工程造價,同時也讓                 4. 吳明修建築師為北醫規劃的校園藍圖
教學大樓被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建築物之一 ( 獲 1964 年 4
月建築師雜誌刊登 )。                                                                                                             10

       實驗大樓於 1964 年 4 月開工,1965 年 4 月完工,總
面積 1300 餘坪。為兩棟主要建築物和一棟附屬建築物所
構成,主建築物一是學生實驗室大樓居左,一是實驗準備
及研究室大樓居右,中間是包括樓梯、升降機及廁所、水
塔等設備。實驗大樓延續形態學大樓的設計,走廊在外、
教學實驗區在內部,採現場調色澆置壓模成型,引用日據
時代的工匠工法嚴謹,歷經五十餘年沿用至今仍大部分完
整無缺。

       這三棟大樓不僅成為北醫早期具特色之建築,也被
《台北建築》一書評為當代「粗獷主義」之建築代表作品。
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t architecture)強調展現材料本質
真實面,因而以不修邊幅幾近非理性的、挑釁式的粗糙和
粗短的建築樣貌出現。當時的流行是模版本身就要釘得很
規矩且緊密,拆除後仍看得出水泥上木頭的紋理,為強調
粗糙的質感,所有的水泥部分都不粉刷,構造型式則榫頭
一樣表達木結構性,與今日亮麗的台北建築相較,回顧 60
年代這批建築,會有一股樸拙之美。

北醫的認同與價值

       吳明修建築師為北醫建築量身訂做的三棟建築物,啟
 蒙了北醫的建築史與校園規劃的藍圖,他的作品也在台灣
 近代建築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北醫躬逢其盛、與有榮焉。
 我們不可或忘這些時代的軌跡與北醫人辛勤的奉獻,臺北
 醫學大學校史館將持續追蹤與回顧這些令人動容的故事,
 讓每一個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人都能有所感觸,透過共同
 的回憶,找尋出北醫的認同與價值。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